每当春节临近,最早动起来的,就是人们置办年货的脚步。因为,春节是一种记忆,有了买年货的热闹,记忆才不会褪色。
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年货或许就是一桌难得吃上的好菜,而现在提到的年货,几乎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。传统意义上的年货正在悄然发生改变,数码家电、家用汽车、休闲旅游等等都被列入年货“清单”。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年货变化,由最初的简单到现在的丰富,都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点滴,都承载着社会进步的美好。
站在公元年的年轮坐标上,英子带领大家一起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“年货变迁史”,触摸渐行渐远的“年货故事”,重拾那早已逝去的年味。
在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儿日渐淡化和被解构的当下,年货的地位已然今不如昔,人们也早已过了为吃到鸡鸭鱼肉而幸福感“爆棚”的时代。然而,作为一种超越消费行为的精神运动,在未来已来的社会语境下,备年货也被赋予了更多崭新的意义。就像吴晓波在著作《激荡十年,水大鱼大》中写的:“有人叹息青春散场,历史已经结束了……但是更多的人开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,一切尚未命名。”
上世纪70年代
偷吃麦乳精最难忘
“70”后王洁觉得现在给孩子形容“吃把米泡就能开心过年”是个难事。他儿时过年,只要听到楼下“嘣”一声,王洁就知道炸米泡的师傅来了,便麻利地从米缸里舀一碗米,飞奔下楼,站在不停摇动把手的、全身黑乎乎的师傅身边,捂着耳朵等着喷香的米泡出锅。
过年,家里亲戚送来的麦乳精,常被妈妈锁进柜子。趁着大人不在,他能准确找出钥匙,搭着凳子把麦乳精搬出来,偷吃一勺子,再还回去。每次这样的举动,居然没有被“心大”的妈妈发现。后来妈妈说,其实她早就知道。
上世纪80年代
大白兔麦丽素桔子罐头是年货标配
“80后”的小敏一直记得,过年才能吃上大白兔、麦丽素和桔子罐头,而这些都是年货标配。
年前跟着妈妈去汉正街打年货,她都要偷偷藏下些“私货”,等过年来串门的亲戚朋友走了以后,再拿出来慢慢品尝。
橘子罐头是过年亲戚朋友送来才有的吃。“或者,总盼望可以生病,这样就可以收到亲戚送的桔子罐头,一口气连汤带水吃光光,病也好差不多了。”她回忆说。
上世纪90年代
一块旺旺仙贝让人回味无穷
泡泡糖、酸梅粉、大白兔已经不是稀罕物了,以旺旺为代表的膨化零食打开了人们过年的味蕾。
“应该是旺旺刚刚进入市场吧。”那时候,李晓雨记得,放寒假之前,小学班主任在课间休息的时候,给每个人发了一块旺旺仙贝当过年礼物。“每块饼干居然都有独立的漂亮包装纸。”撕开一咬,又香又脆,简直是人间美味。
后来,商店里有旺旺饼干卖了,但她记得价格奇贵。期末考试考得好,过年时候可以得到几块作为奖励。慢慢的,奇多、虾片等膨化零食多起来,价格不便宜,过年尝到的孩子也是幸福感爆棚的。
如今,2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味汇集家门口
除了进口年货外,土年货变得更加原汁原味、返璞归真,还多了新玩法。刚刚启动的淘宝年货节,网络直播。来自全国无数个直播,将在今年的淘宝年货节直播卖年货。新电商平台数据也显示,进入“年货节”周期,德芙、三只松鼠、徐福记等礼盒套装销量呈倍数增长。部分热门农产区及农副产品加工地的封装打包生产线,已实现24小时运转,十几辆物流车轮流“待命”,成为寻常现象。
这些年,很多人感慨,年味淡了。过年的幸福感早已分散在日常生活中,生日、父亲母亲节、情人节、网购节……“平日里想买的都买了,备点什么过年也就显得没那么特殊了。”可是,除了传统的年味,中国人的春节、年货又承载了新的东西。在这样一个物质不再匮乏的年代,年货在满足口腹之欲之外,凸现出更为广泛的功能来。它们折射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灿烂光芒,而这个时代,远没有结束。
有家的地方才有年味
四十年经济巨变,催生了新的过年方式,也提供了更多年货选择。从几十元采买到上万元旅游过年,年货的变迁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回忆。其实,买什么并不重要,在置办年货过程中,那份忙碌一年盼着过年的喜庆心态,那份对于家的思念,才是最值得回味的。
注: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